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介绍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是青岛理工大学创建最早的骨干学院之一。六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交通运输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和山东省特色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拥有山东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机械工程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3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91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64人、高级实验师8名;有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名,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8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多年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精干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8个省厅级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余热利用与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机械装备摩擦学与故障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冶金有色行业领域);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特种汽车设计制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青特集团特种汽车设计制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培育)市校共建重点学科、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扫描电镜、铸造表面粗糙度测定仪、磨料磨损试验机、多功能熔焊机、电火花切割机、内燃机测试设备、机动车性能测试设备(仪器)、汽车气压制动实验台、X射线能谱仪、表面形貌仪、疲劳试验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设备总值八千余万元。搭建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科与试验平台。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共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专著40部,获批发明专利25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近140项,总经费近46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以及中车集团、潍柴动力、山东豪迈、青岛特钢铁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本科生培养在教学工作方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重任,以建设高水平一流专业为目标。注重教师内涵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教学管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采取先进教学模式和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进行学生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宝钢优秀教师2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青岛市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8项,山东省精品课14门,出版教材20部,教材获奖5项,发表教研论文50篇,近年来获上银博士论文奖1篇,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在大学生创新竞赛方面,获“挑战杯”等在内的国家级竞赛奖励57项、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300余项。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青岛理工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传统主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创建于1958年,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2017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8年列入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核心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度科教网专业排名为33/413(全国相同专业总数为413个),为五星级专业,进入全国同类专业排名10%。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具备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学术和工程素养,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在校普通本科生1243人,专任教师55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其中有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8项,山东省精品课14门,出版教材20部,教材获奖5项,发表教研论文50篇。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传动控制、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所依托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力量雄厚,创新成果突出。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以国家战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形成了3个稳定的主干优势学科方向(精密绿色加工与微纳增材制造、摩擦学与表界面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机械状态诊断)和1个特色学科方向(冶金与运载装备动力学及节能控制)。
学术科研:本专业本以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3年,共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近200篇,获批发明专利15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近100项。专业所依托的机械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专业依托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7个省厅级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余热利用与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机械装备摩擦学与故障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培育),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培育)市校共建重点学科、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升学就业:近年来本专业以学生能力为导向,构建以项目实施为主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建以来已累计培养57届毕业生6300余名。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装备制造业、家电、冶金等诸多行业,多年来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专业宣传联系人:江京亮副教授 18353229686
王飞副教授 18954219187
刘庆玉副教授 18753138648
郭鹏飞副教授 13455270345
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发明创造-我爱发明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农机装备大赛 学生参与山东省大学生机电杯
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室开放活动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安全工程——青岛理工大学省级一流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获批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冶金有色行业领域)省级工程研究平台,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土木建筑安全专长,具备到土木建筑、工业生产等相关行业领域从事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咨询、监察、管理、应急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成为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骨干。
主干课程:包括流体力学、热工基础、电工基础、工程力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检测技术与仪表、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职业安全卫生、工业通风与除尘、机电安全工程、土木建筑施工、建筑施工安全、建筑消防工程、地下工程、化工安全工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立了专业基础(流体力学、热工基础)、建筑安全、防火防爆、安全人机、职业健康、虚拟仿真、机电与特种设备安全等8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土木建筑安全、工业生产安全两大特色培养方向。
升学就业:截至2020年6月,安全工程专业已培养了十四届近1000名毕业生,历年学生就业率(含考研率)均在95%以上,考研率约25-35%;毕业生就业单位涵盖政府部门、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电设备、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受到中国建筑、中国金茂、华润集团、海尔集团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普遍欢迎;一批优秀毕业生升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
师资队伍: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1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1人、青岛市优秀教师1人、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青岛市黄岛区拔尖人才2人,青岛市黄岛区优秀青年人才2人,获青岛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10余人次。
科学研究: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与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70余项,发表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等科技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5部。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土木建筑、石油化工、能源开发、工业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20余项。
专业咨询联系人:张永亮教 授 13708964768
卢守青 副教授 15065428676
王 昊讲 师 15194261763
安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团队
省级研究中心平台 产学研基地签约
主要仪器设备 沉浸式VR实验课堂
楼宇火灾自动报警喷淋实验课堂 生产企业现场实践教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专业概况】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个涉及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测量控制领域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会测、能控、善用”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培养800余名毕业生,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2018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重点专业,正在申报仪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硕士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学术和工程素养,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在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智能仪器、智能测控系统等相关领域内,能够成为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2)工程基础类:工程力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3)专业基础类:自动控制原理、测控工程学、传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光学;(4)专业类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仪器设计、精密机械设计、智能测控系统。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雄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拥有全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山东省“泰山学者”4名特聘教授。汇聚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国家嫦娥、神舟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与潍柴动力、海尔、海信和歌尔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培养特色】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围绕工业自动化设备测量控制与智能仪器设计制造为核心,构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分方向的“三分”教学体系,利用实习环节使学生深入海克斯康、艾诺、赛轮等相关企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专业需求与发展现状。在校期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训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倡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在校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机器人获得了全国Robocon机器人比赛和山东省机器人比赛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就业深造】
2020年研究生初试上线率为47%,一批优秀毕业生升入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和机械工程专业等研究生专业深造,遍布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硬件电路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算法实现等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测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工程师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欢迎各位考生报考青岛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科技创新获奖与实践】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比赛三等奖
【科研研究】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
嫦娥三号两器互拍 嫦娥四号巡视器机械臂控制
神舟九号太阳翼展开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摩擦学研究所
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仪
结构声与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室
柴油发动机实时监控系统
声学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
噪声主动控制系统
车辆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注重培养能从事“汽车工业及其它相关工业领域,特别是车辆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科学研究、生产制造、实验测试、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优势如下:
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于1996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了汽车专业方向,2005年设置车辆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入选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6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隶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获批山东省首批车辆工程硕士授权、2002年增列工程硕士授权,车辆工程目前为二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车辆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验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培养“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掌握车辆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职业素养,一定工程实践和工程研究及创新能力,能够在车辆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产品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1)核心课程: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人机工程学、三维数字化设计(CATIA)、机械设计基础(Ⅰ/Ⅱ)、机械控制基础、机械优化设计、热工基础及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试验技术、汽车理论、汽车单片机及车载总线技术、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设计基础等;(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汽车拆装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课程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汽车单片机及车载总线技术应用设计、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应用、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3)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电工基础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车辆虚拟仿真实验、人机工程学实验、汽车试验学实验、自动驾驶及网联实验等。
【专业特色】(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办学背景,确立主要面向车辆动力学控制及仿真、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和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2)有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和“巴哈”(越野)车队,车队成员达100余人,辐射学生300余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赛车,参加全国比赛,丰富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屡次获得“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和“巴哈”汽车大赛的好成绩;(3)涵盖轨道交通并多学科交叉,成立有“智能停车设备研究院”、“智能房车制造研究”和“康复工程研究院”等。
【升学就业】已为国家培养车辆工程10届本科毕业生1200余名,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近三年,本专业就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内(一汽解放、中集、重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外企(一汽大众、威伯科等)、民企(宇通、中通、吉利、比亚迪等)和事业单位,毕业生近一半在山东省内大企业就业,省外主要在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和天津等国企和外企,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了本专业的知名度。本专业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7.43%、97.36%、96.2%,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的认可。车辆工程平均考研录取率约20-30%,卓越班考研录取率50%以上,考取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江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
【师资队伍】车辆工程现拥有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且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背景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
本专业制定有较为全面的关于“保证教师教学时间精力投入制度”,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另外本专业教师能够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改革,车辆工程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要求,完成面向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教改项目与教改论文等研究。
本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师队伍中有泰山学者、山东省优秀教师团队、山东省教学名师,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从事过工程设计或研究,全部获得过中、高级技术职称,教师的工程背景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本专业教师除课堂教学外,为本科学生提供包括专业学习引导、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辅导、专业前沿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等形式繁多的指导、咨询、服务,并普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专业宣传联系人:刘尊民、张西龙、赵健; 联系方式:13583268305、15853213021、15898861702
交通工程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已受理。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工程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评价等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胜任交通领域有关系统规划与设计、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包括交通工程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设计、交通安全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规划原理、交通规划、智能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学校的国家一流专业——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特色优势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与建设、交通规划与管理两大办学方向,建立了交通规划、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交通设计、道路工程、交通人机工程、虚拟仿真、交通控制、交通安全等专业实验室。
升学就业:本专业毕业生受到中国交建、中国水电、中国铁建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普遍欢迎,历年学生就业率(含考研率)均在95%以上,考研率约25-35%,就业单位涵盖政府部门、交通土木建筑、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单位以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为主,考研学校以双一流高校(学科)为主。
师资队伍: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0人;青岛市青岛高校教学名师1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1人,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1人,获青岛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10余人次。
科学研究: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企业横向开发及技术合作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8篇,其中SCI、EI、SSCI、ISTP收录45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授权27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交通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励7项。
专业宣传联系人:齐新宇; 联系方式:15725237659
交通运输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为校级特色专业,2006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2020年开始申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素养、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汽车运用与运输组织、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汽车运用、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及调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安全工程、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构造、运筹学、物流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华东,辐射全国,以学校国家一流专业——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为背景,面向综合运输系统,开设“汽车运用与运输组织”和“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以交通运输规划、组织、设计、运营、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实施宽口径的工程教育。
升学就业:交通运输专业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历年就业率在90%以上,广泛分布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企业、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企业、物流企业、汽车制造企业、运输装备与汽车检测诊断企业、保险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25%-40%,考研学校以双一流高校(学科)为主,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师资队伍: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70%;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1人,青岛市青岛高校教学名师1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1人,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1人,获青岛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10余人次。
科学研究: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与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等科技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等科研奖励近20项。
学生创新:近年来,指导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大赛等科技竞赛奖励20余项。
专业宣传联系人:康国祥; 联系方式:18561800728
专业宣传联系人:刘瑞昌; 联系方式:13455290313
专业宣传联系人:朱永强;联系方式:15192573638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概况:
智能制造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我校于2019年获批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全国第2批获批高校),致力于培养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交叉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专业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学科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
培养目标:
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号召,重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交叉、实践创新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所培养人才既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又掌握信息、网络、控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具备识别、分析、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规划、智能装备设计集成、智能工厂设计集成、智能生产管理和智能服务等。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电工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智能制造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数字控制技术与智能装备、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工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工业电气控制系统与PLC、液压与气压传动、工业机器人及应用、智能工厂设计、工业现场总线技术等
师资力量:
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
专业特色:
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为导向,培养学生“技术集成+工程实践+创新设计”的综合能力。
专业现有的部分设备
升学就业:
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智能制造已成为高端制造业竞争的主战场,迫切需求大量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从事产品/产线的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和服务销售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机械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具备向研究应用型(硕士)以及创新型、研发型高端人才(博士)的发展潜力。
专业宣传联系人:白清华 联系方式:1526921881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9年获批青岛理工大学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和青岛理工大学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建设重点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办学至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至2006年每年招收2个标准班,2007年至2011年每年招收3个标准班,2012年至2015年每年招收4个标准班,2016年至2018年每年招收5个标准班,2019年开始按照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到目前为止,累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
专业所在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办学依托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山东省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中心、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实训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山东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宽厚的材料、机械等多学科综合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工程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新产品研制、成型工艺与装备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成型过程控制和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硕士生导师15人。现有省级精品、一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11门,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奖各1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4项,出版教材20余部,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
主干课程:
包括热流体及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过程检测及控制、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设备、机械设计、材料科学基础、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
图1专业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机械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双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注重学生跨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突出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模具设计及制造特色培养方向,在国内尤其是山东半岛相关制造业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蓝黄经济区模具设计及制造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奖项80余项。
图2专业学生项目教学作品及现场
图3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部分获奖证书
升学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汽车、冶金、轻工、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行业,在工业企业、科研和设计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与材料制备与成型有关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业历年就业率(含考研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约25~30%。就业单位包括海尔、海信、澳柯玛、中车集团、一汽解放、中船重工、天汽模、佛吉亚集团、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批优秀毕业生也先后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图4专业和企业共建的校内联合工作室
科学研究:
近年来,本专业就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和中文核心等科技论文300余篇,主编教材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专业联系人:王进 联系方式:13505328840
专业联系人:王海涛 联系方式:15265260968
专业联系人:郝国祥 联系方式:186617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