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初,是学校为适应新形势要求、实现内涵发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做出的重要决策,由原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和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整合组建而成。
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4660余人,教职工近170人,硕士生导师57人。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点;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移动互联方向)、网络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方向)和机器人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获评“省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获批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学院设有自动化教学与实验实训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3个实验中心和1个计算中心。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五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建有青岛市建筑电气节能与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信息对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五年,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6项,资助金额86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资助金额600余万元。发明专利授权17项,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110余篇。
学院近两年先后承办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会、“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省赛)、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网络技术大赛、第七届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第三届山东省大中专学生社团节ACM程序设计竞赛、青岛市智能车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会议);举办“致新讲坛”专家报告会30余场,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0余项,省级奖励900余项,53名同学在国内外20种期刊上发表论文29篇,有28名同学获得了14项专利(著作权)的授权;学院科技创新双立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学院的三个科技社团“开发者俱乐部”、“电子科技协会”和“网络协会”均获评“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及组织的合作交流,同韩国光云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日本诹访东京理科大学等院校进行了沟通交流,达成合作培养协议1项;与青岛市气象局、IBM(中国)研发中心、青软实训、东软睿道等部门和企业深入推进交流合作,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成果显著,人工智能学院筹建工作稳步推进;成功获批“青岛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认定机构”,完成大数据人才师资及学生入库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大学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院徽简介
根据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精神品格深刻凝练而形成的院徽,是学院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具有极高的艺术设计感与生动的象征寓意。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议、反复修改、院内公示等程序,学院最终确定了院徽设计方案,即日起正式启用,现将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设计说明
院徽外形以圆形为基础,整体采用深蓝色的配色方案,与校徽相承相和,学校名称和英文简写QUT代表了学院作为学校教学院部的身份,院徽整体图案结构紧促、简约大方,彰显学院沉稳厚重精神品格和和自由活跃的学术追求。
中心图案的设计原型为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时期至高无上的宗教礼器和神权象征,寓意后代繁衍不息,生活富足。2018年初新组建的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必将如“龙之初”一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心图案由学院名称的英文简写字母“i”、“c”、“e”组合变化而成,中心纹样似浪似云,结合青岛海洋城市元素,象征着信控学子必将踏浪而来,直上九霄。中心图案整体造型“E”,也是英文Education的首字母,代表学院立德树人、教育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信控师生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引领和助推信息产业腾飞,勇做信息科技领跑者的坚强意志。
二、使用说明
1.院徽是学院重要文化标识,全体师生应尊重和爱护院徽,遵守使用规范,不得随意更改院徽的字体、颜色和组合方式。
2.院徽的使用应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庄重、醒目、协调。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将院徽用作商标和广告。
3.院徽具有唯一性。自启用之日起,学院各科室自行设计使用的各类logo等标志应停止使用。
4.院徽由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王晖老师设计,版权归学院所有,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和管理。
院训介绍——“信以致远,息纳百川”
(1)信:取“信息与控制工程”首字同音同字;从人从言,本义谓“诚”(《说文》),言合于意(《墨子经》);《国语·晋语》中有“定身以行事谓之信”,意指在行事时坚持自身人格;《论语·为政篇》中更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人不讲诚信则不能行事;喻意持守诚信、去伪存真,也意指校训之“严谨、求实”。与“新”谐音,喻意突破、发展,也意指校训之“创新”。
(2)致:从至从夊,有给予、达到之义,也表示极、尽;喻意勤勉、积累、厚积薄发,也意指校训之“勤奋”。
(3)远:从辵袁声,既有空间维度的辽阔深远之意,又有时间维度的长久远大之意;喻意志存高远,放眼世界。
(4)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是“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事业抱负”的意思;喻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院师生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砥砺前行、不断奋进,追随真知、创建未来的决心。
(5)信以致远:以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师生为代表的信息人,先立身,再树业,以“信”为立身根本,在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牢记“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遵从陶行知先生教诲,为师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为生则“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秉持诚信之心,纵横四海,实现远大理想。
(6)息:取“信息与控制工程”次字同音同字,与“溪”字同音;从心从自(鼻),由心而发、生机勃勃;喻意我院师生锐意进取的决心和愿意终生学习、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品格,以及“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也代指信息,信息是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的普遍联系方式,有传递、传输、流动、控制之意,意指我院现有的信息领域三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各专业以及将要建设发展的信息类其他学科。
(7)纳:从糸从内,本义指“丝被水浸湿”(《说文》);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察纳雅言”之说,意指收藏、采纳,也有择优选取之意;喻意明辨是非、包容接纳、掌控、布局。
(8)川:本义为河流、水道,或指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也有贯穿、流动之意,静则喻意科技知识创新,动则喻意各学科、领域、行业中贯穿发展始终的中心基本问题,也喻意传递知识、传承文化、传扬精神。
(9)百川:本义为江河湖泽的总称,指众多河流;静则喻意多元化的世界、多样化的科技创新、多领域的知识应用,动则喻意我院教职工及一届届桃李有如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的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行业中,建功新时代。
(10)纳百川:取自“海纳百川”,出自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喻意我院师生认识世界、包容世界、认识世界的胸怀和追求,也喻意在不断奋进的过程中始终把控正确方向、统揽全局的胆识与谋略。
(11)息纳百川:以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师生为代表的信息人,怀揣赤子之心,静则韬光养晦,动则勇往直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服务行业、工作岗位追求真知、创造未来,弘扬“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尽显时代精英本色。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通信工程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学习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掌握信息的处理、传输和交换方法,能够在通信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以及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在通信技术领域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建成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等5门山东省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门校级双语示范课程。专业拥有设备先进、齐全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和实训基地,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通信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向正逐步形成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6%,博士教师比例为72%,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近五年,承担各类课题48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3项,合计经费331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3.2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4篇,专著和教材2部,发明专利授权9项。
本专业注重本科培养质量,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对在校培养阶段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同时设立毕业就业联席会,针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定期与主要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评估。依托山东半岛丰富的行业资源,毕业生辐射全国的通信系统集成、开发、信息服务单位及科研院所。历年毕业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学校前列,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
|
图1 通信工程专业群立项建设文件 |
|
|
图2 通信专业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场景照片 |
图3 通信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照片
通信工程(移动互联方向)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通信工程专业群的核心专业。2017年新增通信工程(移动互联方向)专业,该专业以“移动互联”为主要方向,对准市场拓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行业促就业。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互联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学习通信系统、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电路的理论、技术及相关规范,掌握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方法,能够在通信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以及运营管理等工作,并且具有良好的软硬件设计与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移动互联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
本专业由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课程由多家知名企业联合高校共同设计,专业课设置贴近主流技术潮流,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学生前五学期(2.5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技术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第六至八学期到互联网企业接受一线研发人员指导。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拥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6%,博士教师比例为72%,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企业拥有5年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研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近五年,专业教师承担各类课题48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3项,合计经费331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3.2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4篇,专著和教材2部,发明专利授权9项。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互联方向)核心专业课程为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 SE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Android特色应用开发、Objective-C程序开发、iOS程序开发。本专业建有专业的移动互联应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当前领先技术的实验环境,通过在企业场景中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针对性更强;让学生在学校里积累企业工作经验,从而毕业后能更好的适用企业工作环境,专业就业前景更好。
图1 三元制教育模式
图2 合作企业121人才培养工程
图3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青岛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6年。建设初始,先后投入3000万元用于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目前已建成电机与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机控制与调速实验室、电源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另外,分别于2013年、2017年建成价值170万元的电力系统综合实训平台、价值200万元的微电网综合实践实训平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图1 电力系统实训中心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师资力量及学术科研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占比例为92.9%,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电气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近几年共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
图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风采
四、主干课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旨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测量技术、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供变电工程、电源变换技术、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等。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遵循学校“发展全员教育,重视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多年来,本专业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大力开展大学生的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和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数十项。
图3 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
图4 教师和学生的获奖证书
六、升学就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电能产生、电能传输、电气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应用控制等,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宽的就业面以及较多的升学深造机会。本专业自设立以来已毕业学生3000余人,毕业生升学、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发电公司、电力系统以及电气装备制造企业等,并且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推免、考研等途径前往山东大学、东北大学以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重点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宣传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庞清乐教授,1571273975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2001年开始本科招生,至今连续培养16届学生。2018年,中国科教评价网统计的全国排名比例为19.45%,本专业为省特色名校支撑专业、省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群支撑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已经受理,所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点。
二、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传输、通信电路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产品设计、应用开发、系统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
三、师资力量及学术科研
本专业教师21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43%,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多位老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专业工程背景。近五年承担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十余项;横向项目200多万元等;教师近五年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且被SCI/EI、中文核心检索50多篇,编著教材2部。目前专业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共享联盟课程。专业教师获得省级微课比赛、校级讲课比赛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多项教学奖项。
四、主干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电路原理A、模拟电子技术基础A、数字电子技术基础A、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B、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通信与网络B、数字图像处理等。
五、专业特色
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人文与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以致用。本专业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践场所,针对各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训练平台和仪器设备;中电41所、松下电子(青岛)等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依托专业教师科研项目获批多项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赛、iCAN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机器人竞赛等赛事并荣获多项佳绩,仅2019年以来取得的代表性奖项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2项。通过各种项目和竞赛,提升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图1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全国一等奖3项
图2 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三等奖一项
图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二等奖1项
图4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2项
六、升学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90%,从事的工作有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开发、生产管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本省、北京、上海和生源地的省会城市,同时每年约25%至30%的同学考研至国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和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本专业毕业学生受到企业和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好评。
专业宣传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周立俭18663982726
聂廷远15166023761
图5 马晨茜同学在墨尔本大学读研究生
图6 王永雄同学(前排左三)在曼彻斯特大学读研究生
图7 唐泽兴同学在伊利诺伊大学读研究生
机器人工程
一、专业概况
机器人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803T)是集机器人技术、机械电子、控制系统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机器人技术、机械电子、控制系统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工程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在机器人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以机器人为主要研究及应用对象的系统工程师,培养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备科学和工程技术素养、具有数学物理和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硬软件及算法设计应用知识和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在机器人工程及系统应用领域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机器人系统、智能制造与服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维护及管理工作,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成为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职业能力为:
目标1: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机器人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与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协作能力,能够融入、或领导团队开展工程实践、科技创新。
目标4:具有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的能力,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在机器人及相关领域具有职业竞争力。
三、师资力量及学术科研
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侧重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方向。本专业暂时由自动化教研室托管,隶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6.5%,博士学位占76.5%,海外经历归国博士5名,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在课程建设上,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坚持“主干课求精,专业课求新,实践课求实,知识面求广”的原则,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优化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科研方面,近五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研课题12项,科研经费510多万元,国家授权专利4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
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基础原理、伺服电机原理、机器人设计与系统集成、电力电子技术、机器视觉、自动检测技术、机器人三维建模与仿真、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人编程与维护技术、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机器人运动控制实验、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机器人技术高级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实习(C)、电工电子实训、机器人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器人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工程训练(非机类)、机器人工程综合实训、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机器人动力学控制课程设计、机器人设计与系统集成课程设计、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五、专业特色
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数理知识及基础理论教学,优化专业课程,强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样化发展。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我院依托中央地方共建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构建了机器人专业实践与实训平台,平台包括机器人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先进控制实验室、PLC综合实训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30余项,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
六、升学就业
作为机器人及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专业人工程专业的毕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特点,团队组织协调与综合运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专业优势,同时顺应了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推动机器人专业设置与机器人产业需求对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将为山东省、青岛市机器人行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宣传联系人及其联系方式
专业负责人:林旭梅老师
联系邮箱:lb_qu@vip.163.com
办公电话:0532-68052213
机器人实验室
电路原理实验室
电子技术实验室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专业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94年4月,自1998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已连续培养22届毕业生。
该专业2009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同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工程”校级重点专业,2016年被评为青岛理工大学A类专业,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2018年入选教育部“系统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第三批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在全省同专业排名5/41,全国排名比例16%(中国教育科研网)。2019年该专业排名全国99/721,排名比例居前13.7%(金苹果专业排名)。
(2)人才培养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建设中跟踪技术发展,注意工程意识培养,同时立足区域发展规划,培养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既能够从事传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管理,又能够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嵌入式等热门领域的设计、研发和应用,适宜在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事业、合资或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就业。
图1. 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阶段汇报
图2. 专业教师与企业高管一起探讨加强高层次IT人才培养合作
(3)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培养方案设置四大课程平台,即大类培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java/c++)、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软件系统综合设计、大数据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包括:程序设计实验、数字逻辑实验。
(4)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中频频获奖,毕业生规模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2%以上,就业质量居学校前列,就业地区集中在青岛、北京、济南、深圳等地。2019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考研有15人升学院校为985/211学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020届考研上线人数58人。
图3. 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中获银奖
(5)人才培养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包括全国优秀教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海外著名高校留学归国人才等,高级职称教师占46%,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达100%。多人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专业教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各类教科研项目,积极进行交流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水平,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近三年专业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已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名校工程支撑网络课程15门,形成了“计算机科学系统能力培养课程群”、“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群”等知识体系鲜明、教学过程连贯的课程群。专业教师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应急安全等行业开展应用基础和交叉应用研究,在智能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优势。
专业配有计算机系统能力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分布式互联网云开发实训平台等实验实训平台,现有实验用房2000多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1000余台,实验设备资产700多万元。
图4. 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荣获全国高校区块链应用案例征集赛一等奖
图5. 学生在计算机系统能力专业实验室进行项目开发
(6)专业宣传联系人
巩玉玺老师,电话:18661898830
林孟达老师,电话:1856260467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我校依托土建专业特色,于2008年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山东省第一所设置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依托半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产业基础较强的优势,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领域发展迅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智能建筑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责任感强,具备科学和工程技术素养,具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供配电系统、建筑自动化系统、建筑公共安全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经过实践锻炼,成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师资力量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现任专业教师共有12人,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42%,博士学历所占比例42%,是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创新力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交叉学科特点和科研工作的特点,不断深化和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电教研室教师
四、主干课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干课程有:自动控制理论、建筑通信与网络、供配电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建筑自动化系统、建筑公共安全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电气照明技术课程设计、建筑自动化系统课程设计、建筑公共安全系统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PLC综合实训、智能建筑综合实训、程序实习、电子实训、认识实习、计算机工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专业特色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既包括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系统技术、建筑公共安全技术,建筑通信与网络技术等,还包括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物联网技术等新兴建筑领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同土木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专业密切相关,我校的土建专业优势明显,是特色和优势专业,具备大量的人才储备和专业技术支持,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科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本专业成立以来,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形成了以校企结合为主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通过与专业相关社会企业的联系,如:青岛彩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山东海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和就业平台。
学院与山东海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签约挂牌仪式
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促进了智能化建筑快速和大规模的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六、学术科研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依托学院的优质资源,为专业教师承担各类教改项目,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提供条件。专业教师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在智能化、信息化、控制理论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教师积极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提升项目、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青岛市民生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近年来,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点科技项目和横向项目23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通过组织培训、技术研发、制作产品、参加比赛等环节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
七、升学就业
近年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升学考研率15%左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选择了建筑建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电子电工等行业,符合专业背景和学校建筑特长背景。就业单位民营企业占比约35%,国有企业占比约36%,符合国家基本经济形势。在各行业中,专业对口率基本在90%左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就业相对稳定,单位性质相对稳定,大型国有企业的占比较高且接收情况有较大增幅,民营企业保持稳定增幅,毕业生发展相对稳健。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与技能满足岗位需求,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单位的充分肯定,实践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较好,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工作稳定程度较高。
八、联系方式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宣传联系人:黄东
联系方式:13706481257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方向)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软件工程(合办)专业创办于2009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实施青岛理工大学与青软实训(全称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模式,自2013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已连续培养7届毕业生。本专业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青岛理工大学接受通识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为主,同时青软实训老师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语言教学,第三年在学校由青软实训老师指导接受专业方向类课程学习为主,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在青岛软件园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进行全仿真环境开发实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每学期末集中实践环节学生都会到青软实训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强化实践学习。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掌握软件系统的理论及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和项目管理等方法,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软件工程知识及开发技术实现软件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
三、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拥有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5人,博士7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在读博士1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人。除学校师资外,还拥有15位至少5年以上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师资,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全部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四、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导论、.Net框架及C#程序设计、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Web开发技术基础、JSP开发技术、Web前端开发技术、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大数据开发技术、Hive快速数据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基础实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实训、 Web基础开发实训、 Java Web开发实训、软件工程综合实训(Java Web/大数据)、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专业特色
我院自2009年与青软实训开展校企共建专业合作,目前已毕业学生达485人。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双方共同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在大学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使他们能够满足IT企业人才需求,从而促进IT产业发展。我院与青软实训秉承“兼容并包,开放多元,实践探索,立足未来”的理念,通过双方10年多的努力,校企共建专业的效果显著,目前双方合作顺利,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合作特色如下:
(1)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CDIO的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软件开发场景、管理制度、竞争压力、团队协作等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训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本身即是企业深度参与的过程,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合作,青软实训合作的上千家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通过结合企业需求调研,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人才培养既达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又满足企业需求。
本专业在培养学生坚实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乎每学期末都设置实训项目,由青软实训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开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采用U+新工科智慧云平台,智慧教学
2015年我院与青软实训共同搭建基于云端的在线教育平台——锐聘学院(http://www.moocollege.cn/),该平台提供覆盖大学四年的IT相关专业的在线课程,双方讲师在授课及实训过程中使用O2O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等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未来我们双方将针对双方师资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培训,提升老师慕课实施及运用的能力。2017年QST青软实训自主研发的U+新工科教育云平台给我院的教学提供很大支持,U+Class智慧云教室为现场教学提供平台,U+Class智慧云教室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工程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支撑备课、授课、作业和实验各环节,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双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智慧课堂。U+Data数据分析中心为实践教学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教学质量基于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诊断和改进,全面、系统的监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可靠的数据分析,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育管理者全面客观了解教学质量。
图1 U+新工科教育云平台支持Android课程
图2 U+新工科教育云平台支持web基础课程实训
(4)实习基地建设
在企业开发实训环节,学院还同众多IT企业联手共建学生实训基地,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签约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较多,且呈现出每年递增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校外签约实习实训基地如下表所示:
名称 |
地址 |
北京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
高新区舜华路1号齐鲁软件园创业广场A1座4层 |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 |
北京海淀紫金数码园3号楼15层1501 |
京东金融 |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8号北辰世纪中心A座 |
青岛萨纳斯科技有限公司 |
青岛松岭路169号青岛国际创新园B座7层 |
去哪儿网 |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地铁十号线附近 |
山东地纬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
济南市:0531-88169988转6166 |
山东金现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1166号奥盛大厦2号楼20-21层公司 |
QST青软实训现有四个实习基地,分别是青岛总部基地,烟台基地,长三角如皋基地,珠三角中山基地。其中总部基地位于青岛高新区广博路325号,投资2.1亿建设8万平方的实训与创业孵化基地,已于2015年7月投入使用,规划建设3000个标准实训工位,每年为6000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聚焦技术专家、实训教师300人以上;吸引10家以上软件企业,1000名员工在基地办公,实现教企联动;每年为30名以上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支持。
图3 青软实训实训基地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依托成立于 2011 年的软件工程学科。该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分布合理,以软件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领域为支撑,形成了软件工程技术、领域软件工程、软件服务工程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技术方向面向工业系统领域,依托学校机械等优势学科,研究包括工业软件的设计方法、软件分析与测试和安全分析。领域软件工程依托学校土木建筑等优势学科,面向智慧城市,研究智慧人防、智慧建筑和智慧社区领域中软件建模、分析与验证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围绕软件服务工程中的关键应用技术持续开展科研技术创新,研究面向软件服务组合建模和调度、访问的信任机制、安全性身份验证、推荐攻击检测等关键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项目3项,厅局级及省部级项目8项,公开发表论文47篇,完成同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横向课题11项,较好地实现了产学研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方面,在青岛乃至全省具有较大的优势,形成了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各个研究方向互相映衬。已经与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同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气象局及联创中控等企业单位共同合作开展特定领域的工程项目研发。
七、升学就业
青软实训通过其行业资源整合其合作的全国80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能在科研单位、IT领域、软件公司、对外软件服务、软件外包等企业中,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项目管理、软件研发和系统服务等相关工作。可以从事Web前端开发、Java Web应用后端开发及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向的工作,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一次性就业率可达到90%以上,至少1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年薪10万以上的工作,并且每年都有多名同学考上硕士研究生。
专业宣传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周炜 17753272480
软件工程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软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8年,自2012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以来已连续培养8届毕业生。2017年本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软件工程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专业和工程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工程创新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能力,能够从事软件工程相关领域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力量及学术科研
本专业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引进,专业课任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均在50%以上,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以软件工程硕士点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点为支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智能推荐、计算机视觉、智慧城市、社交认证等行业开展应用基础和交叉应用研究并取得了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项目3项,厅局级及省部级项目8项,公开发表论文47篇,完成同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横向课题11项,较好地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四、主干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方向课程有:Web前端开发技术 、Java Web开发技术、Java Web开发框架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平台应用技术。
五、专业特色
本着“重基础,重能力,强实践”的方针进行课程设置,跟踪技术发展,注意工程意识培养,同时立足区域发展规划,培养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创新能力强的互联网 Web 应用技术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了“软件工程能力培养课程群”、“互联网 Web 应用技术课程群”、“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群”等知识体系鲜明、教学过程连贯的课程群。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的延伸,借助专业社团为平台,依托教学改革项目,组织了一批一线教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科竞赛的训练和指导中,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充分保障竞赛所需经费和场地,在各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
本专业实验设备充足,可使用的实验室包括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综合实训实验室、移动系统应用开发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可满足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
六、升学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规模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院校和企业的一致认可,就业质量居学校前列。本专业毕业生适宜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优秀毕业生保送或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互联网 Web 应用技术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在阿里巴巴、美团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就业。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第44届国际大学生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获1项银奖
校园程序设计大赛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山东省第十届ACM程序设计竞赛取得1项银奖、2项铜奖
专业宣传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周炜 17753272480
李壮19863718468
自动化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本专业于1996年开始招生。2007年,建设成为校级特色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3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建设成为山东省本科特色专业。2018年成为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核心专业。2019年成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自2005年以来,专业保持每年最低3个班的学生规模,2016年,增加至5个班。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628人。
二、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以工业过程自动化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自动化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左右能够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
1. 能够在项目团队中主持研发一定规模的软硬件产品、设计生产流水线等,或组织团队开展项目活动,成长为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销售经理和客户经理等。
2. 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学习,开拓创新,能够对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研发工作,成长为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
3. 统筹协调、负责部门工作安排,成长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
4. 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任职自动化相关领域大、中型企业技术岗位,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5年左右预期达到的职业能力为:
目标1: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迁移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自主获取知识,并运用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自动化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与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解决自动化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跨文化协作能力,能够融入或领导团队开展决自动化相关领域工程实践、科技创新工作。
目标4:具有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的能力,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具有职业竞争力。
三、师资力量及学术科研
自动化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占76.5%,博士学位占76.5%,海外经历归国博士5名,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在课程建设上,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坚持“主干课求精,专业课求新,实践课求实,知识面求广”的原则,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优化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科研方面,近五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研课题12项,科研经费510多万元,国家授权专利4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
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核心课程:微型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运动控制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实习、认识实习、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习、电子实习、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设计、电机与运动控制课程设计、生产实习、PLC综合实训、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专业特色
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数理知识及基础理论教学,优化专业课程,强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样化发展。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我院依托中央地方共建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构建了自动化专业实践与实训平台,平台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运动驱动实验室、先进控制实验室、PLC综合实训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电子设计大赛、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20余项,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
六、升学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90%,从事工作形式有:设计研发、生产管理、事业单位、考研等,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本省和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工业发达城市。从近3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吻合,表明毕业生符合社会和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专业负责人:周玉国
电子信箱:zhouyuguo@163.com
办公电话:0532-68052208
图1 自动化专业实践与实训平台的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以及计算机控制实验室一角
图2 部分证书展示
图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剪影
图4 “致新·沙龙”师生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