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土木工程

一、专业概况

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始建于2006年,是青岛理工大学履行大学使命、支援沂蒙革命老区发展的结果,也是临沂市委、市政府和费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与青岛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一脉相承,秉持“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理念。

两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于2020年一体化通过了住建部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为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与青岛校区土木工程专业执行同一套培养方案:即学生所学课程一致,所学同一门课程的内容、考试试卷、考试时间一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城乡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技术开发、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毕业五年后,期望毕业生成长为科研、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等岗位的技术骨干或管理者,并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备合格的土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行业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研究等工作岗位继续就业;

培养目标2:能够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研究能力,保持竞争力;

培养目标3: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能够获取注册工程师资格,积极服务社会;

培养目标4:积极参加地方、国内及全球的项目,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在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等方面的决策。

三、师资力量

土木工程专业两校区现有教师156人,其中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选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2人,青年泰山学者4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出版教材30余部。

四、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技研究性实验四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

五、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是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以及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于2009年通过住建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住建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复评,有效期6年,2020年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已成为我国土木建筑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六、实验室及学术科研

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强化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工程试验中心,6个实验室,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共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300余项,主持完成了三峡工程、奥运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海湾大桥、青岛地铁、青岛世博园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300余篇。临沂校区拥有1个临沂市重点实验室、1个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及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各种实验教学平台。

七、升学就业

土木工程专业考研主要对应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专业。近三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考研率分别为20.92%、25.16%和26.14%,考研学校不乏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985/211高校。

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就业方向主要为施工企业、设计企业、造价事务所、工程监理企业等。土木工程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90%以上,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建、中铁、青建集团、烟建集团等国内、省内优质企业。

八、学科竞赛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推进有组织的学科竞赛建设,成立了力构训练营、数智训练营、艺术创新训练营、设计创新训练营、低碳创新训练营、创新创业训练营六个训练营。训练营采取学生会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的模式,从竞赛通知发布、组织参赛、集中训练、获奖宣传、经验传承一体化推进学科竞赛工作。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327项,省级奖励284项。

九、专业宣传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专业负责人:尚福鲁

联系方式:1572579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