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土木工程学院

发布人:zsb 发布时间:2019-12-27 浏览:

土木工程学院源于青岛礼贤中学1931年设置的高级工程科,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2002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土木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历来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2018年学院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揭牌仪式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慧建造四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品牌专业和山东省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工程核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92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600人。教授39人,博导23人;拥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家政府特贴专家5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5人,省高校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青岛市劳模2人。

                           

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贺可强 教授   国家教学名师 王燕 教授       创新领军人才 金祖权 教授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1个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设建筑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地下工程系、交通与水利工程系(筹)和国际部,含11个教研室、7个实验室。

学院现拥有国家级金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山东省高校在线课程联盟上线课程6门,出版教材30余部。2018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五个一工程”,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专利31项。其中包括,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互联网+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3项、银奖6项;第九届三创赛国家级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七届创业竞赛国家级特等奖;新加坡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竞赛国际赛三等奖等。

               

学院现有社会奖学金:建772奖学金、伟东奖学金、环球奖学金、宏茂奖学金等,激励着学子不断进取,砥砺前行,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学院充分发挥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建设高质量的大学文化,不断夯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以品牌建设为龙头引领,开展校园文化五大节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

 

                                                     

 

学院还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知行萌芽”、“卓越织梦团”入选全国重点及团中央专项团队,“微爱筑梦”团队、卓越筑梦齐鲁队等50余个团队和项目入选省级重点团队、重点项目。

                                                       

在就业指导方面,学院提前做好毕业生就业摸排工作,通过举办“就业加油站”、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促就业,近年来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学院还通过开展“考研护航工程”,举办经验分享会,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为备考学生了解考研、解除疑惑、端正心态、树立信心提供保障,近三年考研率逐年提升,有多名学生被推荐直博。

 

 

在学生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学生团体多次参加对外交流的活动。2018年7月,万菲老师带领10名中美合作办学的学生参加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的暑期学校;2018年10月,我校主办第一届中德学生学术会议,来自德国、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近30名师生参加本次会议,中美合作办学教师和学生成为此次接待任务的主力军。2019年10月,曲成平书记、王中帅老师和赵丽颖老师带领20名同学赴德国参加第二届中德学生学术会议,其中有10名中美合作办学的学生。经过多次的对外交流,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拓展,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外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对将来的深造提供了帮助。

学院目前拥有1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1个青岛市优秀创新团队;1个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在学科领军人才的带领下,在学科平台的支撑下,学院将信息化、新型建材、先进建造技术、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引入土木工程领域,促进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健康监测与防灾减灾、绿色建材及防护材料、重大工程灾害控制与施工技术、沿海地下工程安全施工与长效防护、城镇供水优化与安全技术、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促进国家及山东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点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省部级课题100余项。                                          

近年来,学院全面加快服务青岛步伐,翻开了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同向并进的新篇章。与市政府携手共建“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成立山东省首家BIM实验室,承办“中国•青岛BIM应用技术第一届高峰论坛”;“喷涂型地铁阻尼减震降噪防护材料及技术研究”、“先进智能建造技术”等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青岛地铁、青连铁路、胶东国际机场、蓝色硅谷轻轨跨滨海公路等重大工程中;与多家企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招生咨询电话:0532-85071206 张老师

 

 

土木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源于青岛礼贤中学1931年设置的高级工程科,195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78年改升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进行本科专业调整,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和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获批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是传统优势特色学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型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核心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以及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于2009年通过住建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住建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复评,有效期6年,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

土木工程专业高度重视立德树人,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1人,其中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15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家政府特贴专家5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5人,省高校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青岛市劳模2人。

现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山东省在线课程联盟上线课程6门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973计划课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项目7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主持完成了三峡工程、奥运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海湾大桥、青岛地铁、青岛世博园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30余项,发表SCI论文467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倍引3篇,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国际专利5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其他省奖12项,出版教材36部,获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31项,教材获奖5项,发表教研论文32篇。

土木工程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强化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工程试验中心,6个实验室,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本专业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本科生在“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城乡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技术开发、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毕业五年后,期望毕业生成长为科研、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等岗位的技术骨干或管理者,并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 1:具备合格的土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行业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研究等工作岗位就业;

培养目标 2:能够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研究能力,保持竞争力;

培养目标 3: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具备获取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能力,积极服务社会;

培养目标 4:积极参加地方、国内及全球的项目,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在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等方面的决策。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专业历史及背景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先发展的专业之一,成立于2004年,2005年即获得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并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混凝土材料方向博士研究生。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型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核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以及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山东省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我校建设了“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海洋环境混凝土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混凝土耐久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还拥有2个专业教研室、2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形成了以先进土木工程材料与海洋涂层材料为特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成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专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方向上逐渐构建了完备的专业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品学优良、身心健康、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端正严谨的学风,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为宽广的学科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分析、计算和试验方法,具备良好的获取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近年来,本专业依托“973”、“863”等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在海洋环境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海洋防护材料、高性能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编2部国家标准,编写了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地方规程,出版《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再生混凝土性能与应用技术》等学术专著、教材1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500余篇。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30余项。同时,本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科技成果服务于京沪高铁、奥运工程、胶州湾海底隧道、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地铁、台山核电站、青岛世博园等大型工程项目。

三、师资情况

目前,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7人、实验师3人39人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知名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青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根据学校“柔性引进人才”政策,本专业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来校讲学。教师们勤于钻研,与国际国内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对国内外的学科现状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本专业教学团队曾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修满学分。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土木工程材料、高分子材料、建筑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教材15部。在课程建设方面将着力打造生态高性能混凝土、高分子涂层材料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海洋腐蚀与防护、纳米复合材料与工艺等核心课程群。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涉及建筑结构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建筑装饰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新型智能材料等材料与技术的相关应用领域,如房地产行业、材料生产行业、汽车行业、机械行业、商贸行业等,毕业生遍及全国与材料领域有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并已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为全国特别是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依托本专业的专业特点,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作为高端人才受聘于相关部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一、专业历史及背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在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和当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匮乏的背景下设立的新专业,属土木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081005T。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工程材料、结构计算、工程测量、施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

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指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在此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由中南大学于2003年率先开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属于朝阳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该专业在2008年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保险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哲学专业、稀土工程专业、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民网教育专题被誉为“物以稀为贵的十大专业”。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在城市地面以下的土层或岩体中修建的各种地下工程的统称,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交通隧道、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人防建筑、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公共基础,地下生产车间、地下发电站、地下能源储存设置等。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20多个城市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各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与利用对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大,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综合管廊的迅速发展,导致本专业方向出现了很大的人才缺口。据不完全统计,该专业全国招生规模在3000~4500人/年,而全国该行业人才需求在50000~80000人/年。可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供应远远落后于本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现状,迫切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本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响应申报该专业,截至到2018年,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已增至80余所。

青岛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于2018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8〕4号))。该专业是我校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为适应国家和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而申请设置的,该专业的设立丰富和优化了我院的专业结构,对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我校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现状

青岛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是依托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下设的“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2001年开设)及“地下空间工程”方向(2017年开设)的基础上申请开办的。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并成功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每年选择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岩土与地下工程”和“地下空间工程”方向的学生有140人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方向下形成了城市地下工程学科特色方向,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青岛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于2018年首次以独立专业的形式招生,首届学生招生计划为35人,形成特色班,采取“小班授课、导师负责制”的精英式教育重点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高层次技术人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目前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和实验条件。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强化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工程试验中心,2个实验室,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共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50余项,主持完成了青岛市地下空间普查、青岛西海岸新区地下空间规划、青岛地铁、港珠澳跨海通道、胶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三、师资情况

学校十分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师人才储备,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适宜的教师队伍。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共有教师32人,其中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岗位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校首席专家3人、泰山学者1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出版教材15部。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修满学分。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和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涵盖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教育类、自主项目类等,贯穿地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基坑与边坡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工程勘察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原理、地下工程施工、地下工程运营与管理、地下工程维修与养护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技研究性实验四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本科学生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分析、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维护养护、投资和运营管理、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可服务于城市规划、环境、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公共安全、市政工程、防灾减灾、金融投资等有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行业。就业单位主要覆盖规划设计单位(市政类设计院、城市规划类设计院、交通规划类设计院、建筑类计院等)、业主单位(地铁、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管线等相关业主公司)、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中交、中铁、中建及各省市相关施工企业等)、政府部门(建委、交通委、建设局等)等。经过规定的执业实践年限,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并获得不同等级的相关注册认证资格,也可以选择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工程管理等研究生学科专业进一步深造。

 

 

智能建造专业

 

一、专业历史及背景

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的升级转型而新增设专业,属于土木类特设专业,是在土木工程专业基础上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ICT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建造涵盖了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工厂化构件制作、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等),涉及多个子体系(建筑体系、结构体系、施工装备体系、运维管理体系等),其中工厂化构件与部件制作是智能建造的基础、数字化技术是智能建造的保障、基于感知的施工方案是智能建造的模式。智能建造技术创新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国家“互联网+建筑业”的前沿发展。正因为如此,研究和发展智能建造技术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引领着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建造专业的设立符合建筑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传统建造技术转型升级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各国都提出了相应的产业长期发展愿景,如建筑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智能建造市场潜力大,专业人才需求旺盛。2016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具体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到2025年,比例将达到50%以上。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推测,在未来10年内,非住宅建造项目将因全面的数据化在全球范围节省0.7-1.2万亿美金的工程施工费用和3-5千亿的运营费用。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专业领域,今后10年,建造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在该行业所有从业人员总数占比要达到20%(目前该比例仅为9%),人才需求与培养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在一系列新发展形势下,同济大学于2018年3月率先获得教育部批准新增开设智能建造本科专业;随后,青岛理工大学紧跟时代发展形势成为第二批获准新增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7号),截止到2019年全国仅有四所普通公办高校获准设立该专业。

该专业是我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教育战略背景下设立的,丰富和优化了我院的专业结构,对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我校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现状

青岛理工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已于2019年首次招生70人。智能建造专业设立的核心支撑学科土木工程是青岛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已成功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智能建造专业目前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智能建造技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土木、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管理等,作为山东省土木建筑领域传统名校,青岛理工大学在土木、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管理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在BIM研究、装配式建筑、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工程管理、大数据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青岛理工大学建立了山东首家BIM实验室,同时,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工程实验室、青岛市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工程实验室、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青岛理工大学共建的“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青岛理工大学共建的“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为接下来智能化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思想、新技术、软硬件的平台支撑和教学实践环境。

三、师资情况

学校十分重视智能建造专业教师人才储备,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适宜的教师队伍。目前,智能建造专业共有教师40人,其中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岗位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校首席专家3人、泰山学者2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修满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既包括传统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又增加了建筑数字设计与性能分析、智能建造技术、智能建造平台研发与智能更新与运维等多个领域。实践性教学包括装配式建筑建造实训、BIM课程设计、虚拟建造仿真、毕业设计等环节。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人才掌握装配式构件研发、建筑信息模型(BIM)、5D项目管理、虚拟建造等新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模式下,胜任智能建造的土木工程设计、构件工业化制造、智能施工、精益建造与管理、土木工程全寿命更新运维和建造平台开发等工作。

就业单位主要覆盖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土木工程类设计研究等)、施工单位(中建、中铁、中交及各省市相关施工企业等)、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房地产、工业、商业、通信、地铁、机场、市政等建设单位)、政府部门(建委、交通委、建设局等)等。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层次进一步深造。